在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技術演進中,大圓柱電池正迅速成為新一輪產業化浪潮的焦點。而圍繞其產線布局的每一個環節,也都在接受“極限效率”與“極致自動化”的重新審視,鋰電中段生產的每一個微動作都被放大——任何幾分鐘的停斷,都會被攤薄到每一顆電芯的成本與一致性上。在諸多環節中,換卷長期是高速卷繞線的“最后短板”。
傳統換卷依賴人工穿帶、備膠與銜接,通常需要 2–3 分鐘,且受人為波動影響,易引發節拍斷點與銜接不穩。隨著大圓柱產線速度抬升,僅靠人工的換卷模式,已難匹配“連續高速”的產業節拍。
在這一背景下,華冠科技于近期在某頭部客戶的大圓柱卷繞項目中,成功落地全自動換卷技術,邁出了從實驗平臺到量產應用的關鍵一步。
從分鐘到秒級:
換卷速度的效率躍遷
在典型工況下,華冠科技的大圓柱卷繞機,可將換卷時間由 分鐘級 收斂到 秒級(≤20s);節拍銜接也從“可感停頓”變為“幾乎無感”,效率與穩定性同步提升,也為高速電芯裝配線(如200PPM級)提供了穩定支撐。
自動換卷并非孤立功能,而是“自動穿帶—自動備膠—自動換卷”一體化動作鏈:
?自動穿帶:以機械手與結構協同完成帶材導入與精準對接,避免人工拉帶帶來的誤差;
?自動備膠:膠帶準備、張力與位置控制嵌入程序,保證銜接過程的重復一致;
?自動換卷:當卷料即將用盡,系統在不停機或極短停機窗口內完成切帶、對接與復位。
這套動作鏈與PLC/MES開放接口相連,預留與 AGV 的聯動能力,實現自動上卷、自動接入,為“上料—穿帶—換卷”全流程無人化打通路徑。
這意味著,一條從物流到卷繞的“黑燈工廠式”閉環鏈條,已具備落地基礎。
從實驗室走向整線:
平臺化背后的方法論
早在2022年,華冠科技即搭建了實驗平臺對該技術進行驗證。不同于行業內仍停留在概念或半自動狀態的探索,華冠此次真正完成了從邏輯設計 → 硬件結構 → 軟件協同 → 產業落地的完整閉環。
?平臺化設計:關鍵機構與控制模塊做成標準件,統一接口,降低不同機型的集成摩擦;
?場景化驗證:圍繞材料特性、張力區間、切帶形態等核心變量做邊界測試,覆蓋“ 80% 常態 + 20% 極端”;
?多學科協同:機械、控制與軟件系統同步迭代,把一致性嵌進動作邏輯;
?產業落地:在戰略客戶的深度參與下,構建起“需求牽引—問題共研—試點落地”的閉環路徑,推動技術從實驗平臺加速走向產業實裝。
這套方法論來源于華冠科技依托旗下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的長期積淀與打磨——將“看不見的變量”可計算化、工程化、標準化,再復制到新的關鍵動作上。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升級,
讓制造的每一秒都值得計算
在高速制造里,真正昂貴的不是一次換卷本身,而是它對整線連續性與確定性的影響。當換卷從“靠經驗的手工”升級為“可計算的動作鏈”,當它在秒級窗口里穩定復現,中段制造的連續性拼圖才算完整。
作為鋰電中段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重要拼圖,這項技術的實裝,不只是一次工藝優化,更是一場圍繞效率、良率與智造能力的深度重塑。華冠科技將繼續以關鍵工藝點的智能化突破,推動鋰電中段產線向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方向邁進。